让科学的种子播撒在乡村校园 ——刘惠杰

发布者:徐思民发布时间:2021-07-11浏览次数:30

今年5月,南京出版传媒集团与北京化工大学合作,成立了“戴伟工作室”,与戴伟教授一起把科普活动带入南京的中小学校园,首场科普活动已于5月19日在金陵河西中学举办。此文章的作者是北京化工大学本科生也是北京化工大学科普实验中心的志愿者,本文是她跟随戴伟教授开展科普工作的一些见闻和感悟。


习近平主席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祖国的未来属于下一代。”科研工作者们总是希望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进一步激发他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对科学真理的热爱、对科学精神的执着,即使最后能成为科学家的孩子只会是少数,但对于所有的孩子而言,能从小学习并传承科学精神,也将是他们一生用之不尽的财富。而科普就成为了孩子们与科学家面对面交流沟通的桥梁。

57日早上六点的北京,天已经完全亮了,但是风还有些冷,我和其他志愿者们一起到北京化工大学科普中心的戴伟实验室,为今天将要进行的科普活动做准备。

认识戴伟老师是我上大学时候,戴伟老师是英国伯明翰人,1984年获英国牛津大学的博士学位,戴伟老师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说自己对中国、对化学感兴趣。出于兴趣,戴伟老师参加工作后作后每年都到中国参观访问,1994年,戴伟老师结识了北京化工大学的段雪老师,并开始进行合作研究。1996年,在段雪老师的邀请下,戴伟放弃了在英国的优厚待遇,正式到北京化工大学来工作。在北京化工大学25年里,戴伟老师发现中国的中小学生接触化学实验太少,很多孩子在好奇心最强的年龄错过了接触化学实验的机会,在朋友的建议下,他周末租一辆车带着化工大学研究生去北京周边的 打工子弟学校给孩子讲课,让他们自己动手做实验。第一次科普课堂,孩子们的强烈反应让戴伟老师备受鼓舞,从那以后,戴伟老师开始有意识地减少科研和教学的工作,将他的实验室搬进子弟学校、偏远山区的中小学和高中。这些也激发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是什么促使一位老外如此痴迷科普?

就在前些天戴伟老师接到北京科技教育促进会的邀请,到门头沟区大台街道中心小学参加第五届山区学校科技博览活动,为山区的孩子们进行化学知识的科普,辅导孩子们参与科技活动。条件不那么优厚地区的孩子,向来是戴伟老师科普工作的重点,他非常开心地接受了这次邀请,并且为了团队能按时到达活动会场,特地嘱咐参与这次活动的志愿者们,要把提前整理好的实验药品和仪器搬运到车上。

大台街道位于门头沟区的中南部,位置介于门头沟区的西部深山区和东部浅山区之间,地处燕山山脉,平地极少,建筑几乎都坐落于山坡之上。早上七点半,我们按时到达目的地,一到会场,戴伟老师就开始准备开幕式所要用到道具,除了实验相关的药品用具以外,实验服和护目镜是必须的,戴伟老师希望孩子们能够记住,一切实验探索都要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进行。


戴伟老师向孩子们解释化学现象


九点,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进入场地,开幕式后,就是戴伟老师的“化学秀”,大象牙膏、化学彩虹,看着奇妙的变化,孩子们的脸上尽是兴奋的笑容。这些小小的孩子或许还无法理解这些现象产生的原理,但希望他们今天的看到的这些奇幻色彩和现象会在他们的心里留下一道痕迹,引领他们在未来的日子里去往更加广阔的科学世界。

自由活动时间,我们志愿者负责引导孩子们进行一些简单的小实验。厨房中的常见的小苏打和常被作为除湿剂的氯化钙,两者在密封袋中按一定比例混合在一起之后,再加入水就会发生神奇的化学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并且放出热量。当所加入的水中混入粉红色的苯酚红(一种酸碱指示剂)时,酸性的二氧化碳气体会使苯酚红变为亮黄色,并且会在液体中鼓出大量气泡,最后可以利用燃烧的小木条检验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志愿者引导孩子们做实验


一个一年级的小朋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胸口才刚刚和实验台平齐,从前也从未接触过化学实验相关的知识,电子天平中出现的小数点也令他感到疑惑,但是他在志愿者的帮助下,顺利完成了实验。看着混合固体成功令溶液变色,还鼓出来许多的气泡,他的脸上尽是兴奋的笑容。他用小小的手轻轻抚摸发热的密封袋,仔细地观察袋中物质的变化过程并详细地向我讲述他观察到的现象。是啊,多好啊,这不就是探索吗?孩子在实验中学会观察现象的方法,不正是我们想要的吗?


志愿者引导孩子们做实验


其他的孩子们在操作化学实验的时候反应也各不相同。一些小朋友惊叹于化学反应带来的神奇变化;一些小朋友在观察到反应放热时,会惊讶地瞪圆眼睛,很快想到这个反应是不是可以用作冬天取暖。不论是哪种反应,孩子们的眼里都溢满了一些明亮的东西,他们将眼睛看向我,渴望知道其中的原理。我知道,孩子们眼中的东西叫做好奇,是很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渐渐失去的东西。

作为一个化学专业的本科生,我时常能体会到化学对于我们生活的巨大影响,但也时常注意到由于化学知识缺乏而造成的悲剧。参加这次志愿活动之后我才发觉,我们带领孩子们做化学实验,并不单纯的只是为了向孩子们介绍和解释今天所操作的这一个实验的现象和原理,更重要的是在孩子们心里留下一颗好奇的种子,使他们关注身边的化学现象,进一步探求其中的道理。或许孩子们会受到今天的启发,主动地去了解生活中的化学;或许也会有孩子发现化学的奇妙,在将来选择在化学领域深造。


戴伟老师科普活动系列


科普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面向孩子的科普更注重的是和孩子们在平等的角度上交流。加入北京化工大学科普中心之后,我也时常会思考,怎么把我们的化学科普传递到更远的地方,怎么通过我们的活动,让孩子收获新的知识,也收获新的看待世界的角度。新媒体的发展为我们创造了机会,戴伟老师在助手的帮助下在多个平台建立了自己的自媒体账号,通过网络把神奇的化学展示给更多的人。同时我们的科普中心不断的发展壮大,越来越多像我一样学生志愿者参与进来,帮助戴伟老师和北京化工大学,将神奇的化学传递给更多的孩子。于我,随着本科答辩结束,我也要马上步入研究生阶段,继续从事理论和实验方面的工作。我想,我也要保持好奇心,把我们所学所用用到实际中,向更多人传递化学知识。

前人将探索世界的接力棒交给我们,而我们也终将把它传递给下一代,培养下一代对于科学的兴趣,探索世界的好奇,我们任重道远。孩子眼中闪烁的好奇就像是希望的火种,将这“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就是我们科普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每一颗火种都弥足珍贵,少有人踏足的山村地区更不能成为科普工作的死角。

孩子们难以走出来,那就换我们主动走进去,科学的种子会播撒在城市孩子的肩上,也会洒在山村孩子的心里。




转载自|南京新闻

北京化工大学科普实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