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三批高考改革的8个省份为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从教育厅和教育考试院了解到,2021年,这8个省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将实行“3+1+2”模式,高考文化总成绩为750分。“3+1+2”高考方案已在部分省市实施,该方案中的3指语文、数学、英语必考,1指物理或历史中选一门,2是指在政治、地理、化学、生物中选两门。
鉴于这一方案对化学基础教育产生的巨大影响,在全国两会上,受中国化学会委托,几十位化学界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以政策建议或提案的方式,呼吁:高考改革不能削弱高中化学教育的基础地位。
百余位科学家:理化学科地位不可动摇!
高考在我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进行高考改革,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更好地尊重人才成长的规律,这一初衷已形成共识。但是,高中教育仍为通识教育阶段,虽然各科有会考,但因为高考强大的指挥棒作用,学生偏科、教学偏科现象日趋严重,由于升学的激烈竞争性,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并没有成为高考选考科目的主要依据,避重就轻、趋利避害成为选择考试科目的主要因素。
代表和委员们指出:在近年实施“3+1+2”高考方案的省份,选择化学学科的考生数量锐减,由此带来的问题包括:(1)多年形成的很好的基础化学教育体系受到极大冲击乃至坍塌;(2)理工生农医药类考生,不选择化学作为高考科目的,进入大学需要补习高中化学课程;特别是化学专业的学生,化学也可能不是必考科目,更是难以置信。(3)化学是一门基础的、中心的科学,从长远来看,会危及整个科学生态。上述问题令人担忧,特别是在当今教育不断突出强化基础的大趋势下,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对人才培养是极其不利的,将会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化学(chemistry)是自然科学的一种,主要在分子、原子层面,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创造新物质(实质是自然界中原来不存在的分子)。世界由物质组成,主要存在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两种变化形式(还有核反应)。不同于研究尺度更小的粒子物理学与核物理学,化学研究的原子 ~ 分子 ~ 离子(团)的物质结构和化学键、分子间作用力等相互作用,其所在的尺度是微观世界中最接近宏观的,因而它们的自然规律也与人类生存的宏观世界中物质和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最为息息相关。作为沟通微观与宏观物质世界的重要桥梁,化学则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
代表和委员们指出:在大学化学不仅是化学化工专业的基础课,也是上述诸多理、工、生、农、医、药专业的必修课。同时,化学也与物理、信息、电子等学科上下游高度关联,中学阶段化学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关乎众多相关专业学生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顺利衔接,化学具有基础性的地位,扮演着中心科学(Central Science)的作用,因此化学作为承上启下的核心基础学科在基础教育中不可或缺。
化学知识掌握和运用的程度,是国民科学素养水平的重要体现。良好的化学科学素养,可以帮助公众理解化学为人类带来的福祉,例如在新冠病毒疫情防控过程中,可以有力地帮助公众更快的理解和接受相关防疫措施,如从气溶胶传播理解口罩的作用。近年来,我国频发的化工安全事故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从业人员化学知识严重缺乏的反映,若再弱化化学教育,将会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
代表和委员们共同呼吁:当前我国正在实施“绿色中国”、“健康中国”发展战略,化学学科发挥了不可取代的作用。高考是衔接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关键环节,承担着为国家选拔人才的重任,发挥着引领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为切实保障我国化学及相关理工生农医药专业优秀人才的培养,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强烈希望国家进一步深化高考制度改革,组织研究并尽快实施“数理化”并重的新高考方案,均衡高中阶段数理化基础教育,高度重视化学和相关理工专业人才培养,前瞻性部署人才培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的贡献。
郑强教授:加强数理化,英语做选修!
郑强教授:“英语耗费了中国青年的宝贵时光。这20年里,我们过分夸大了英语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分量,实际上是我们民族极其不自信的显著表现。”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在军事、科技、经济等领域是严重滞后于西方国家,国家很需要向西方国家学习相关经验,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之一,又是美、英等西方国家通用语言,学会英语就成了外交关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就这样,中国从1992年北京开始普及英语课到现在,已经进行了长达28年的学习。英语更是被作为与语文、数学平齐的科目,在我国的教育中占有极大的份量。相反,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等却被列为副科、选修存在。
抛开国家发展确实离不开部分有志之士到西方发达国家学习经验,回来报效祖国,其他时候,国人用到英语的情况实在少之又少。英语一度成为国人噩梦般的存在,除了应试教育外,毫无用处,却要耗费学生们非常多的精力。
今天,郑教授的一句话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为什么要学英语?”这个刻在大部分人脑袋里的问题总算开始提出质疑,这难道不算是鸡肋吗?
从三年级就得开始学习英语,其用处微乎其微,占了孩子们的精力,还加重学生负担。
学生更应该的是加强数理化的学习。国家更应该培养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培养科技人才。至于英语,可以作为选修,让爱好者自主选择学习。
浙江大学郑强教授,总是就中国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而且总能一语中的,直击要害。今天,他又提出一个让中国的教师学生沸腾的话题,“把英语从高考抹除”。
任正非表示:化学和数学物理一样重要!
一些企业家也表示,化学有着重要的地位。
2020年11月11日,华为心声社区公布了任正非在C9高校校长一行来访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谈及中国芯片问题时,任正非表示,芯片问题的解决不是设计技术能力问题,而是制造设备、化学试剂等上的问题,需要在基础工业、化学产业上加大重视,产生更多的尖子人才、交叉创新人才。
“我们国家要重新认识芯片问题,芯片的设计当前中国已经步入世界领先,华为目前积累了很强的芯片设计能力;芯片的制造中国也是世界第一,在台湾。
那么大陆芯片产业存在什么问题呢?主要是制造设备有问题,基础工业有问题,化学制剂也有问题。所以芯片制造的每一台设备、每一项材料都非常尖端、非常难做,没有高端的有经验的专家是做不出来的。
即使做出来,每年也只能生产几台,市场也只需要几台、几十台,哪怕一台卖的很贵,几台也卖不了多少钱,那么在比较浮躁的产业氛围下,谁会愿意做这个设备?例如光刻胶、研磨剂……,有些品种全世界就只有几千万美元的需求,甚至只有几百万美元。
几千种化学胶、制剂,都是不怎么盈利,这是政策问题。”任正非说道。
任正非还呼吁,要正确认识科技创新的内涵,国内顶尖大学不要过度关注眼前工程与应用技术方面的困难,要专注在基础科学研究突破上,“向上捅破天、向下扎下根”,努力在让国家与产业在未来不困难。
被美国制裁后,不只是亟待解决的光刻机问题,选了物理没选化学,或选了化学没选物理,将来搞科研必定会瘸腿,要做科研,要解决工业生产当中的难题,数理化知识缺一不可!
转载自|公众号 左右化学
北京化工大学科普实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