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6日上午,两百多个科普实验包装盒已到达北京化工大学科普实验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戴伟教授以及中心9位科普志愿者,毛方琪、李彪、申国红、薛晓猛、郝培培、王怡、刘自茹、韩锦慧、宋安娜也聚集在此,进行微型化学实验包的准备工作,为科普事业尽力。
戴伟教授自1996年起受聘于北京化工大学,一直热心于化学科普事业,致力于培养学生们求真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他经常到全国各地给青少年讲授化学知识,演示化学实验,向孩子们播撒科学的种子,积极推动科学知识的普及和科普事业的高质量发展。除了到全国各地演示化学实验,中心也会定期邀请北京和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来此亲自动手做实验。自去年疫情暴发,偏远地区的学生们不便到科普实验中心现场体验科普实验,戴伟教授和科普中心为此开发了独家微型化学实验包,提供微型实验器材和设备,并通过远程视频来指导学生们做实验,学生们可以充分利用中心提供的实验包,在家里亲自动手做实验。有些学生还做出了电子版的实验报告,系列活动受到了中国科协的大力支持。今年,科普实验中心也将继续准备微型化学实验包,为更多偏远地区的学生送去体验化学实验的机会。
220个科普实验盒子已到达北京化工大学科普实验中心
戴伟教授向志愿者们介绍准备工作
化学实验包裹内含有实验安全必备的护目镜、手套以及对应的实验装置:滴定铁架台、玻璃棒、一次性筷子、牙签、滴管、塑料杯、洗瓶、注射器若干,还有5种液体样品(高锰酸钾溶液、淀粉溶液、碘酊、稀硫酸、过氧化氢溶液)和两种固体药品(水合硫酸铁、维C片)等合计共35种设备及样品,化学实验非常丰富有趣。由于实验包裹内药品及装置比较繁杂,在戴伟教授和志愿者组长薛晓猛同学的带领下,志愿者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第一天内完成了220份包裹所有液体溶液的配制和分装工作,同时完成了大半的其它较琐碎装置的准备,由于担心液体药品泄露,志愿者们将所有装袋后的液体药品采用胶带缠绕再次固定,以确保药品在快递运输过程中,能够安全、完整的到达每一位孩子手中。在保证实验安全的基础上,让每一个收到包裹的孩子能够亲手体验化学的奇妙,拥有更精彩的视觉体验。
志愿者们工作辛苦却始终充满热情,满载着对孩子们的希望,认真仔细的检查每一个包裹,并于第一天下午完成了四十个包裹的完整封装,第二天一早将第一批科普实验包裹发往新疆等偏远地区。
志愿者们在配制、分装高锰酸钾溶液
志愿者们在进行塑封和裁切工作
戴伟教授指导志愿者进行切割工作
由于220个化学实验包裹的封装任务量较大,第二天还需要完成180个包裹的封装以及大半液体药品的装袋工作,工作任务量很繁重。为了能够尽快的将包裹发往全国各地,志愿者郭新月、尹倩、刘玉广等同学一并积极加入,一同协助完成了最后的装箱工作,十几位志愿者历时两天,于7月17日下午终于顺利完成了220个科普实验包裹的全部整理工作,并且发走了运往新疆等偏远地区的95个实验包裹,后续包裹也会尽快寄往全国各地。
志愿者们正在进行装箱
装箱完成的部分微型化学实验包裹
科普中心的志愿者们在和戴伟教授共同工作的两天里,被戴伟教授对科普事业的热情和对科学独到的见解深深感染。大家在进行自己课题研究的同时,也更愿意积极投身科普活动,去做一个科学的传递者,通过我们的力量,让科学到达更远的地方,也让希望到达更远的地方,去成就更多孩子们的科学梦。对于心中向往化学,却没有机会亲手感受化学的孩子们来说,此次由北京化工大学科普实验中心独家打造的趣味化学实验包,一定会让孩子们感受到别样的化学魅力,让孩子们对科学的感受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能够切实的靠自己的双手去触摸科学,感悟化学的神奇,探索其中的奥妙。让科普飞的更远,让化学的种子在不久的未来生根发芽。
北京化工大学科普实验中心